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林业工程 > 林业工程
林业工程
2017年全省国土绿化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我省把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具体行动,作为聚焦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具体措施,绿化规模、进度、成效显著提升,全省营造林首次突破400万亩大关,达到403.8万亩,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创历史纪录。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是坚持以更有力的领导抓绿化。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全面部署绿化工作,及时出台支持政策;首次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单设一节对国土绿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首次建立省市州县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绿化工作领导新机制,构建了全省一体化的领导体系。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推动、社会参与、合理推进的工作新格局。省委、省政府领导率先垂范,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各地各部门积极营造“巾帼林”“民族团结林”“青年志愿者林”“援青林”。爱绿植绿护绿、建设美丽家园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抓绿化。注重增加绿量。坚持把林业项目、资金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推进器”,推动形成了以国家生态建设工程为主,地方工程相配套,合理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新格局。各地层层加压、落实责任,全省完成国土绿化403.8万亩,是近年来国土绿化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青南地区大规模造林成效明显,完成营造林151.8万亩。注重提升品质。省财政新增1亿元,专项投资西宁南北山三期工程;安排预算内资金11.9亿元,重点支持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市州县财政用于绿化资金明显高于往年,着力推进“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庭院、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营区”创建活动。注重改革创新,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林业发展,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推进林业工作,全面推行林业工程质量“亮牌”制度,造林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责任包干制度,以及省、市州、县三级督导员一线全程制度,实现了用制度管钱管人管事。注重绿化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各族群众对林业多样化需求作为推进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身边增绿惠民、产业发展富民两个主攻方向,打造城乡宜居生态环境。让农牧民群众直接参与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天保、公益林、造林补贴试点等造林项目,通过务工增收1亿多元。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坚持以创新的机制抓绿化。在造林上,突出“激励”。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通过建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机制,充分调动林场、企业、社团、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国土绿化。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国土绿化目标,全面提速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完成国土绿化1200万亩。在投入上,突出“多元”。省林业厅分别与国开行青海分行、农发行青海分行签署了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省级林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PPP”造林模式在省内东部地区部分市县已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出在高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的有效路径。在管护上,突出“精细”。在15个县和110个国有林场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奖补考核试点工作,强化公益林管护。全省新增生态公益管护岗位4652个。在考核上,突出“严明”。将造林绿化主要指标纳入到了各级政府年度考核领导班子绩效内容,对造林任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进行问责。

       二、林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良好生态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我省森林覆盖率只有6.3%,与全国21.66%的森林覆盖率还有较大差距,与西部省份比也处于较低位次。当前,全省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基本绿化,剩下的荒山荒地造林成本高、难度大,大规模造林任重道远。

       二是生态需求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以沙漠化治理为例,“十二五”期间我省总投入只有9.11亿元,而同期宁夏的投入75.03亿元,新疆的投入32.64亿元,2017年内蒙古仅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达100亿元。从2018年起我省实施的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需投入150亿元,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是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不适应,一些自然保护区将乡镇村社划入保护区内,水电路等民生工程获得国家审批许可的难度大,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