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绿化动态 > 绿化动态
绿化动态
青海:步入“绿色崛起”新时代

       2017年6月17日零时至24日零时,我省在全国“首次”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所有用电均来自水、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

       2018年6月20日零时至28日24时,我省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所有用电均来自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实现用电零排放。走过这300多个日夜,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对于在身边的清洁能源,我们的感受格外真切。

       走过这300多个日夜,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到国土绿化面积突破266666.67公顷(400万亩),对于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我们的感受格外深切。

       新的图景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希望激励新的奋进。6月5日,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决扛起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开创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青海而言,意味着生态向好,更意味着绿色崛起。

       坚定不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017年8月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各项管理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重点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公园建设、利用管理、社会参与、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建设实际,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警示标志建设、建设项目审批、建设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智慧公园建设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并设立“管理体制”专章,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九龙治水”问题。

       这是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与制度建设并重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省上下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海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宁市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信访举报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不反弹的基础上,围绕推动生态保护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通过强化生态保护建设领导负责制、完善生态保护突出问题督导机制等举措,建立起永远不走的环保督察机制。

       省委组织部调整2018年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新增8个农产品主产县区取消GDP等4项考核指标。目前,全省共有28个县区取消GDP等考核指标,实行以生态环保和脱贫攻坚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出台制度办法、取消部分地区GDP考核、制定“生态红线”、生态环保“党政同责”……通过建立和施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017年2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发现17家非煤矿山和55家砂石料场不同程度存在无证照或证照不全、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等问题。因履职不力、监管不严,该县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水务局、原安全生产监管局等单位相关责任人均受到相应处分和处理。

       这是我省首批公开曝光的六起典型案件中的一例。去年,我省强化生态环保领域问责力度,对56件环保典型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259人受到问责处理。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我们坚定遵循发展规律、守护绿水青山,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划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抓好自然资源产权保护试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边界”、有“规矩”。

       动真碰硬,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又到了草原最美的季节。在三江源核心区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当年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又回来了。对牧民当周扎西来说,再次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十分激动。

       “守护好‘三江源头’、保护好‘中华水塔’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成为玛多‘山水林田湖草’的守护者。”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说,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生物多样性均持续增加。如今,玛多县越来越多的群众都愿意戴上“生态管护员”的红色袖章,参与到生态保护中。

       “生态管护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的有力措施之一。通过制定并落实园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培训、评估、考核等工作有序开展。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2016年,我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17年,我省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5622名五级河长正式履职。国土绿化面积突破400万亩(26.66万公顷),为历年最多。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交办的环境问题全部办结。

       改革持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2017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制定出台了《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运用等内容。

       《办法》规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每五年为一个考核期,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三年中期评估、五年终期考核。《办法》明确,生态文明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任务完成情况,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以及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获得感”。

       从以往“审钱”的经济责任审计,拓展到“审绿”的生态环境审计,保护生态的责权利愈发明晰。

       突出绿色,构建青海现代产业体系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记者看到,被列入国家能源局首批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名单的黄河公司水光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项目规划建设总容量为1000兆瓦光伏项目和实证基地20兆瓦储能项目,计划于6月底前正式并网发电,届时将以每小时100万千瓦时的发电能力向电网输送绿色清洁电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回眸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的蜕变。

       我省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利用水电资源2314万千瓦、太阳能资源10亿千瓦、风能资源7500万千瓦,是国家重要的区域能源接续基地。此外,我省拥有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通过积极开展水、风、光多能互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水光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打造光伏发电全产业链,形成了多晶硅、拉晶、切片、电池及组件、逆变器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

       资料显示,2017年,通过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我省全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当年新能源上网电量突破13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0.9% ;光伏利用小时数1515小时,同比增加33小时,弃电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新能源消纳处于全国前列。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在总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已达85.7%,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0.6%。

       据了解,青海今年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增长42%,占比超四成,已接近水电规模,成为第二大电源。根据规划,到2025年青海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610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可向中东部输送清洁电量1100亿千瓦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追求。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海定会在朝着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方向实现绿色崛起。